建设规划


十四五期间,学院进一步加强硕士点建设和博士点培育力度,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工作,优化二级学科设置,凝练学科方向,在立德育人、学科平台建设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、对外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,建设全国知名、区域特色鲜明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、适应农林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一流新农科。

一、建设一流团队队伍

积极主动谋划,精准做好人才规划,构筑人才发展平台,营造和谐共处、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,打造人尽其才的生态。

1、汇聚高端领军人才。坚持引育并举,探索更加精准有效的人才引育政策,拓展引智渠道,加快高端人才和高水平团队的引进,注重从省内外对标高校中引进高端人才。制定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计划,加强对内部目标对象的精准培育。切实做好服务,保障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条件,支持高层次人才潜心工作。

2、加强青年人才培养,挖掘团队队伍潜力。关心青年教师成长,助推青年教师发展,切实落实学校、学院人才培育支持政策,优化青年人才培育机制,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,为青年人才成长积极创造条件。积极推荐优秀青年人才在省内外学术组织、学术刊物、学术会议上担任重要职务,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、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。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在科研、对外交流,特别是教学方面的优势,争取在教学成果方面做出成绩,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。积极探索学科-企业合作新模式,用好学校各项政策。积极引进外籍教师,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、扩大队伍规模。

二、推进学科内涵建设

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战略急需、国际学术前沿和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,在学院现有研究团队和研究平台的基础上,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,营造良好的学科发展生态,制定具有前瞻性的规划,充分发挥学院各学科的交叉优势,鼓励学科交叉融合,推进跨学科协同创新,形成合力,推动省部级平台建设和重大科技项目以及奖励的申报。

三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

前瞻全面创新时代,紧密对接省、市农业领域的重点布局,加强谋划,激发创新活力,构建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,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率。

1、明确基础研究方向,鼓励应用型研究。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现代高效农业等重大战略规划,对接科技产业发展需求和国际前沿技术,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,布局科研重点领域,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,创新科研组织模式,开展前瞻性创新研究,提升学院承载省、市重大科研创新项目能力,努力实现省级重点项目新的突破。加强与临沂市政府和企业交流沟通,以需求为目标,以问题为导向,发挥农业科技和人才优势,为我市打造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”“肉篮子”“果篮子米袋子等农产品供应基地做出科技贡献。

2、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。面向国家和地方区域重大战略需求,围绕重大科学目标和关键技术挑战,对标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标准,制定方向,分解任务,汇聚高层次人才,整合学院和学校相关人才和资源,加快提升创新能级,努力实现高水平科研基地平台的升级、突破。

四、着力推进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

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,发挥科技与人才优势,不断推进科技合作与社会服务工作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,提升社会服务质量。

1、扎实推进社会服务工作。 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,依托学院科技和人才优势,突出字当头的特色,立足临沂,面向全省乃至全国,主动更新观念,适应社会需求,大力培养懂农”“爱农新型人才。以农林牧渔专业技术培训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、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各类订单式、专题式培训为主要内容,发展多层次、多形式、多渠道、高质量的培训,打造服务三农,助力乡村振兴的教育平台,展示学院办学实力,提高学院办学的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。

2、加强产学研融合创新与深度合作,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

充分利用临沂市发达的农业产业资源,主动对接企业了解需求,推进科技成果与市场的对接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。加强与地区或行业龙头骨干企业、高科技企业的紧密合作,发挥学院农业科技优势、人才优势和企业行业产业优势、研发生产优势,共建联合研发团队,在基础研究、技术研发和宣传推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,争创省、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,实现产学研合作共赢,提升学院在行业产业领域的影响力,吸引更多横向经费和社会捐助。

五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

推进国际合作交流,围绕人才培养、团队队伍、科学研究等核心目标,探索共赢的合作机制。探索与海外高校联合培养项目,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;积极拓展与日、韩、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。推进科研国际合作,积极开展联合办学,合作申报科研项目,共同发表学术论文,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互访。鼓励引导教师在国际学术组织、国际学术期刊任职,支持教师主办、承办国际会议,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,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声誉。


返回原图
/